“我们这儿野花种类多,蜂蜜纯度高,产出的蜂蜜纯天然无添加,我今年收了200斤蜂蜜,纯收入好几千元。”该村养蜂大户尹伟说。“养蜂不占耕地,是一条可持续、可发展、能增收的好路子。

大山藏百花,百花酿香蜜。2022年5月20日,农业农村部将蜂产业纳入国家产业规划体系。同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将中蜂产业列为全州八大主导产业之一,中蜂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以兴蜂尚等企业为龙头,恩施州秉承“诚信为本,品质为范,科技为先,低碳为美”的现代食品产业核心理念,顺势而为,目前,已在全州100余个行政村发展养殖户1200多户,传统绿色农业业借力现代化的翅膀全面腾飞。
乡村振兴有“蜜”方
“这么热的天还辛苦你们跑一趟,快进屋喝杯水!”在水淌村村民尹伟家门口的果林里,摆放着40只蜂箱。从去年开始,尹伟便投身养蜂产业,如今已是村里的养蜂大户。
“大山里到处是野花绽放,养蜂几乎不用成本。”尹伟算了一笔账,除了初期投入,后面全是净收入。“今年我家的蜂蜜的品质非常好,市场也很俏,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养蜂技术员从蜂箱中取出两块蜂巢,用吹风机赶走蜜蜂后,熟练地割下巢脾,装入桶中。一个个蜂箱接连开箱,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气息。
连日来,正是收获蜂蜜的关键时期,水淌村党支部书记王佳与养蜂技术员郑开茂每到一户蜂农家,都能感受到极大的热情。王佳说:“大伙儿都沉浸在甜蜜丰收的喜悦中。”
水淌村地山大人稀,耕地资源有限,多年以来,全村474户农户仍以传统农业为生,且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在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水淌村与兴蜂尚一拍即合。“养蜂不占耕地,是一条可持续、可发展、能增收的好路子。”王佳说。

“我们以村集体的名义从兴蜂尚认购蜂箱,交给村民代养,每年产出的蜂蜜由公司主导销售,其收益由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共享,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王佳说,去年,村集体认购300余箱蜂种,收获蜂蜜近1000公斤,按比例分红后,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水淌村欠缺支柱性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如今,小蜜蜂带来了大收入,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万元的突破,让村“两委”信心大增。
“我们将充分利用水淌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加深与兴蜂尚的合作,打造种蜂养殖基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让村子‘家底’更厚、村民日子更好。”王佳说。
因“蜂”而兴、因“蜜”而富,水淌村不是个例。兴蜂尚蜂业公司副总经理郑烽介绍:“公司实行‘企业+村集体+农户’三级托管模式,三方各负其责,效益共享。目前,已带动80多个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变传统农业为朝阳产业
“甜蜜事业”不仅让养蜂人尝到了甜头,更让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如何越走越坚实?
为了找到答案,记者来到巴东县野三关镇的兴蜂尚总部参观。刚进大门,一项项荣誉认证便映入眼帘。“优质生产基地”“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实验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取得各级荣誉10余项、养殖技术专利7项。
一家刚刚过完4岁生日的民营企业,在短短数年间取得如此多的成就,这与企业的正确理念分不开的。
“把经验变科学,把手艺变工艺。让传统产业蝶变成新质生产力。”公司负责人郑开绪道出自己对这个产业的理解。“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多方考察后,我才终于下定发展中蜂产业的方向,那就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与绿色资源优势相结合。”
这家龙头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手段、现代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蜂蜜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将传统农产品变成定量化、标准化、机械化、连续化的标准绿色食品。
“这里是我们的无菌加工车间,公司选取蜜源好、无污染、环境优的区域合理布置蜂群,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辖区内中蜂酿蜜的日常监测和疾病控制。”墙上张贴的蜂蜜产品的完整流程图。
“取蜜完成后,分批混合抽取样品,委托农业农村部蜂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富硒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待检测合格后罐装上市,公司实行‘产品—技术员—蜂农’的质量品质控制朔源管理。
市场上的销售渠道也初具规模,产品在832帮扶平台、三峡易购、央企消费帮扶平台销售,与三峡集团、华润集团、中铁集团、野风集团等搭建起战略合作关系。
兴蜂尚持续发展蜜蜂2万多群,打造横跨恩施州,连通重庆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的“千里蜂业长廊”,助力全州中蜂产业发展再上台阶。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进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恩施州中蜂养殖环境将会更加优越,蜂业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廖时雨、田代明)